评论交流

瑞安高腔入“省遗”

出处:宣教处  文字:徐宏图  时间:2017-09-18
字体:放大 缩小

“宋代南戏出九山,而今捷报驰飞云。”经省政府批准,温州南戏的嫡传后裔、享有“浙江八大高腔之一”之称的瑞安高腔,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申报单位的瑞安飞云乱弹高腔剧团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瑞安高腔入“省遗”,至少有两方面的深远意义。

一是证实南戏流传于民间,根深蒂固,历久不衰。瑞安高腔即温州高腔,是温州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戏剧剧种大辞典》均已收入其中。溯其渊源,当出自南戏弋阳腔,这可从瑞安高腔的唱腔俗称“夹燥唱”(“干唱帮腔”)与“滚白”“滚唱”两方面均继承弋阳腔的唱法获证。当地的学者也早有定论,如冒广生《戏言》在论述南戏“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所谓“四大声腔”之后,接着说:“今高腔即弋阳腔。”

瑞安高腔见诸记载的,今知有清乾隆年间平阳人张綦毋《船屯渔唱》说:“儿童唇吻叶宫商,学得昆山与弋阳。不用当筵观鲍老,演来舞袖亦郎当”;嘉庆永嘉周灏《藕农诗草》也说:“王魁南曲擅无双,榜禁森严忆渡江。一自红羊遭浩劫,新声换作弋阳腔。”其时高腔往往与温州乱弹竞演于农村庙台,俗称“平安戏”。“平安戏”包括各剧种,主要是指瑞安高腔,因为高腔不用丝竹,只用锣鼓伴奏,特别热闹,适合于庙台或临时于广场搭台演出,正如汤显祖《庙记》所说:“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深受百姓欢迎。

道光年间,瑞安高腔盛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福建长乐人梁章渠就养于温州时,曾目睹了温州一带高腔戏曲的盛况,并写入《浪迹续谈》一书中。书中说自己“每遇剧筵,但爱看声色喧腾之齣”,即包括高腔在内的“花部”戏曲。还说其时昆剧观众不过十分之三,而高腔、乱弹的观众则占十分之七以上,可见当时高腔之盛。晚清,瑞安高腔仍存余势,时人杨青《上元新灯词》“弋阳调”说:“新声变徵更悠扬,挟瑟如闻秦赵娘。有女同车都且美,翱翔一笑佩将将。”注云:“浓妆少妇乘坐车中,前一妇人拉车,后一车夫推送,对唱‘弋阳调’相笑谑。”此处的“弋阳调”、“弋腔”云云,均指瑞安高腔。直至民国,因抗日军兴才衰落不振。

二是老艺人为瑞安高腔的生存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功不可没。瑞安高腔在兴盛时期曾处于主导地位,民间有“一高二昆三乱弹”之说,为了沾高腔的光,温州乱弹与平阳和调均兼演高腔。其时,高腔在温州颇受人尊敬,和别的戏班一起演出,如高腔班未“开锣”,其他班不得抢先“开锣”。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探究其原因说:“大概因是腔早出,故示尊敬。”可是到了民国时期,瑞安高腔走向衰落,专业班社解体。自晚清到民国,瑞安高腔班可考者,建于光绪之前的有“老祥云”、“新祥云”;属于光绪年间的有“老锦云”、“老荣升”“新三星”等,至民国十四年(1925)左右,这些班社相继解散,艺人改搭他班谋生。瑞安湖岭、下林等地的高腔艺人曾集资组建戏班“大玉麟”,不久亦因演出市场萎缩而解散。时人黄一萍《温州之戏剧》“高腔班”总结衰落的原因说:“内地之高腔班,数十年来,均不发达,良以学习不易,薪薄而不能变化。高腔班伶人转入他班,几致不能演一戏。”

戏曲演员往往与戏曲同命运、共存亡,只要他们活着,戏曲就不会消亡。新中国成立后,瑞安高腔的血脉始终保存在瑞安仙降、湖岭一带。这里长期流传着一首顺口溜:“阿柳班,阿柳班。戏笼自担担,吵锣自敲敲。唢呐只一支,铜锣用脚踢。”据艺人瞿金华介绍,“阿柳班”是瑞安高腔的最后一个专业班社,班主阿柳(19061988),姓瞿名积柳,仙降前林村人,出身梨园世家,祖父瞿老伍、父亲矍步忠均为高腔名角。他七八岁即随班习艺,攻生。17岁掌班,除精通高腔外,还能演京、昆与乱弹。他嗓音高亢,扮相俊美,曾在多个戏班里担任主要角色。他先把技艺与班主传给儿子瞿汉岳,再传给孙子瞿金华,金华又传其女儿瞿明丽,至今已传六代。

 “阿柳班”后改建为“飞云乱弹高腔剧团”,全团30余人,团长瞿金华,艺名“瑞安华”,1983年初中毕业,从祖父习艺,从唱腔到做功尽得亲传。该团主要演员有郑美妹(正生)、五翠华(小生)、黄宗生(小花)、简洗妹(花旦)、瞿美双(青衣)、瞿春莲(老旦)、瞿金华(花脸)、章献林(四花脸)、黄宗生(导演)、郑先武(司鼓)、瞿汉山(主胡)等,脚色齐全,在瑞安一带颇有名声。近年新排的高腔剧目,正本戏有《雷公报》、《双包公》、《三娘和庄周》,折子戏有《丁氏送茶》等,每年演出350场左右。《丁氏送茶》参加温州市非遗戏曲展演获好评。还整理排演《庄子开棺》、《白兔记》中的《小将军打猎》等,计划把南戏经典剧目《琵琶记》搬上舞台。他们的演出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温州市文广新局领导专程观赏表演,给以高度赞扬。瑞安市“非遗办”还拨专款供剧团收集、整理高腔剧本。瞿金华还打算在家乡仙降下林村创办高腔戏培训班,招收培训一批有戏曲功底的年轻学员,培养瑞安高腔戏的新生力量。

瑞安高腔进入“省遗”后,既受到国家“非遗法”与非遗部门的保护,又获得各级政府的更大支持,投入更多的资金扶植剧团,为瑞安高腔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瑞安高腔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我院退休研究员)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一辈子的师生情谊——怀念大风老师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