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交流

文化传承:卢竹音教授的《马灯调》情缘

出处:宣传部  文字:马向东  时间:2019-03-15
字体:放大 缩小

 

 

 

“哎格楞登唷”,首部呈现“宁波马灯调”的浙江民间音乐人文专题片《宁波马灯调》,大年初一在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首播,并随后多次重播,在多家媒体和其他载体转播,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引起强烈反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和旅居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宁波籍人士纷纷表示,“看到专题片就想起童年时光,就有了乡愁,马灯调是听得见、看得到的乡愁”。专题片艺术指导、76岁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卢竹音深有感触地说:“和我同龄的一位宁波籍航天部门老同学看了多遍,看得热泪盈眶,说看了很亲切,闻到了家乡的泥土芳香,仿佛回到宁波,回到少年时代。”

“宁波马灯调”是浙江民歌的一个突出代表,也是中国马灯调的代表。早期是一种流传于鄞州民间田头、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小调,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传承,成为了融歌、乐、舞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其曲调唱词有着浓郁生动的乡土气息,唱词一般为74句,唱了4句后略作停顿,敲了锣鼓后再唱“哎格楞登唷”和重复最后一句。如“正月里来(来末)是新春,家家户户喜盈盈;国富民强齐欢庆,改革开放向前进,(锣鼓声),哎格楞登唷,改革开放向前进,(锣鼓声)。”“跑马灯”的“骑马”演员随着锣鼓声来回穿梭跑动,充满青春活力。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吉庆喜事,宁波各地的“跑马灯”活动便热闹起来,奏起来、舞起来、唱起来,吹吹打打唱唱跳跳,一派欢乐祥和、生机勃勃的气氛,受到当地百姓们的欢迎和响应,参与表演者有之,跟着欢唱者有之,追着围观者有之。“宁波马灯调”不仅成为宁波传统文化的一种丰厚积淀,更成为宁波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钱江都市频道于2017年开始拍摄音乐人文专题片《宁波马灯调》,旨在以艺术视频的形式保存和传播“宁波马灯调”这一优秀特色传统文化,让浓浓的乡情找到艺术的寄托载体。摄制组特邀中央电视台编导韦红雨担任总导演,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担任音乐顾问。在音乐创作和教学、尤其在“宁波马灯调”创作、研究和推广方面很有建树的卢竹音教授应邀担任艺术指导,负责对整部专题片进行专业把关,对参与拍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音乐普及。全片拍摄历时一年多,卢竹音跟组拍摄累计一个多月,先后来到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家乡咸祥镇和瞻岐镇、横溪、横街、云龙等地,深入农村的祠堂、庙宇、老年活动室、学校、文化礼堂和文体艺术中心进行拍摄传唱,这些乡镇的“跑马灯”活动丰富活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专题片拍摄过程,也是卢竹音为当地小学生、马灯队成员和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传授培训马灯调的教学过程。卢竹音教他们乐理知识、打锣鼓、习唱马灯调,一幕幕潜心教学、悉心指导和马灯调演唱的场景,被生动形象地记录在镜头里,精彩而感人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有一个镜头特别打动人心,20多年前曾就读于浙江艺术学校的学生、而今的国乐飘香民乐团乐手,再次成为当年的“卢校长”的学生,排练和演奏江南丝竹《马灯调》,动情地回忆母校老师。

宁波鄞州是卢竹音的故乡,因而他对“宁波马灯调”有着深深的眷恋。他说:“小时候,听说马灯要来了,我老早就跑出去等着,我奶奶在家里把地打扫得很干净,准备好吃的和钱给马灯队。跑马灯是很神圣的,是我很向往的事情,我从小就参加跑马灯表演,打小锣、吹笛子、唱马灯调,都很熟悉。”卢竹音介绍,跑马灯分为4个部分:首先是打前站的联络人员,确定跑马灯的路线和地点,并在现场组织指挥;第二是锣鼓队,马灯锣鼓敲得很好,非常吸引人;第三是丝竹队,能和吹打很好地结合起来;第四是跑马灯队伍,各种古装人物,由10岁左右的男孩女孩扮演,他们骑着用竹子和绸布编制的彩马,非常灵活细嫩,扮演起来很好看。跑马灯有多种跑法,跑圆场、跑对穿、点马头、挥马鞭、聚马头等等,动作和姿态非常丰富。总之,由领队、锣鼓、丝竹、领唱、马灯组成一支完整的马灯队伍,每到演出时节,爱好的村民们往往要为谁能参演争执一番,然后便粉墨登场了。

也许是受马灯调的音乐熏陶,卢竹音一生与音乐结缘,他的音乐历程也是不断研究推广“宁波马灯调”的心路历程。早在青年时期的军旅生涯中,卢竹音就根据民歌曲调创作了民族管弦乐合奏《马灯调》,并进而创作了马灯调的江南丝竹、笛子四重奏、男声小合唱、男女声小合唱以及开场歌舞等10多个节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教授王慧芳编著的音乐曲谱集《民族管弦乐合奏》一书,首篇就是民乐合奏曲《马灯调》,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民乐团曾多次演奏该曲。浙江民族乐团1987年排练该曲,作为出访的主打民乐曲目,随后成为保留曲目,出版音响资料,为外宾演出的实况录像在浙江电视台播出。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乐飘香民乐团演奏江南丝竹《马灯调》,萧山长沙中心小学和大关小学全校学生笛子大合奏以及瞻岐中学、鄞州中学合唱等,在专题片里都得到了丰富的展现。卢竹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马灯调》融鲜明的个性、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为一体,旋律优美,语言生动,或热情奔放,或委婉绵长,被国内外多家民族乐团演奏和作为保留曲目。为了配合此次专题片拍摄,让“宁波马灯调”走向世界,卢竹音花了一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创作完成了交响乐《宁波马灯调》曲谱,由马友友的姐姐马友乘任团长的美国纽约青少年交响乐团分别在宁波大剧院和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奏。“宁波马灯调”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专题片播出后,钱江都市频道组织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宁波鄞州区领导与会畅谈,高度称赞这次专题片拍摄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是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的有益实践,专题片很接地气,好听好看,很亲切,很有味道,这也是对非遗工作的一种实际支持。正如专题片中卢竹音所说,“哎格楞登唷”是宁波人的专用音乐,用宁波独有的方言演唱,非常有地方特色,音乐上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宫商角徵羽”中很少见的“角”调式,其艺术结构紧密简单,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宁波人的语言特点和品味。卢竹音在座谈会上说,专题片为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作出了新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浙江是音乐之乡,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都有自己的“马灯调”,像这样深入实际拍摄专题片,理应推广到各地,逐步积聚起来,形成浙江民间音乐系列片,这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中国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有效举措和实践行动。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我们这些年之浙艺篇—— 与时代同行 为人民放歌下一篇: